我30歲..家裡沒有留任何東西給我...沒錢、沒車、沒房..
白手起家,甚至可以說是『由負起步』(家裡有留不少負債給我)
我知道...光靠努力(爆肝)工作的薪水我絕對無法翻身。
我必須努力追求大家所謂的「被動收入」網賺、房地產、基金、傳銷.....所有非時間、勞力換取的收入
而我把過程紀錄在這&與大家一起分享
[你一定要訂閱的電子報-請按我]

↑↑↑記得『 +1 』喔↑↑↑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Yahoo!奇摩新聞-財經: 追「竹」歷史 延續傳產之美 (台灣立報)

Yahoo!奇摩新聞-財經
Yahoo!奇摩新聞-財經
追「竹」歷史 延續傳產之美 (台灣立報)
Aug 30th 2011, 16:07

Y

新聞分類

追「竹」歷史 延續傳產之美

更新日期:2011/08/31 00:07 張舒涵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劍道運動源於日本,最好的竹劍產地卻是台灣;流行世界的竹筷文化也源自台灣竹山。台灣竹業的風光事蹟鮮為人知,拍攝《竹道》的記錄片導演薛常慧發現,竹產業不僅是台灣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原本瀕臨沒落的夕陽傳統產業,因環保浪潮興起而有了起死回生的機會,3年前她開始追尋竹子的過往蹤跡,拼湊出台灣百年竹產業古往今來。

南投的竹山、鹿谷一帶是台灣竹產業重鎮。薛常慧與工作團隊協尋南投縣政府的支持,完成「竹道」紀錄片的拍攝。30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記錄片發表會。

拍攝過多部紀錄片的薛常慧談到,會拍攝這個題目,是源自於幾年前獲選流浪者計畫造訪伊朗,抵達亞茲德古城時,得知她所見的城市風貌跟2千多年前一樣,當下她大感震撼,開始思考在台灣,有什麼東西可以留到2千年後,還能被子孫看見?

記錄台灣竹藝的蹤跡

台灣竹產業陪伴人們走過生活拮据的時期,經濟起飛時期,憑靠竹製品替台灣賺進不少外匯存底,走入生化科技的時代,竹炭產品也水漲船高。薛常慧驚訝地發現,在台灣發展這麼久遠的產業,整體性或概論描述的文獻資料卻很少,不然就是有用的資料已經超過20年未更新。她開始追尋竹歷史,遍訪台灣竹領域達人,透過鏡頭記錄台灣竹藝之美和竹工藝產業走過的痕跡。

■竹藝品工藝師傅吳隆賢及邱錦緞利用編織及雕刻工法,讓竹製品呈現嶄新面貌。(圖/台灣百年竹業提供 文/黃士航)

薛常慧訪問到竹材行的老前輩,他們稱跟竹農買竹子為「追竹子」,因為有時候電話口頭上的詢問不見得會有竹子,得靠親自當面好言拜託的情面才買得到,於是得追著有竹子的地方滿山跑。薛常慧說,這2年的拍攝期間,團隊也變成某類追竹子的人,一群瘋狂的人們,等待拍攝霧起、雲散、下雨,甚或下雪…,享受其餘拍攝過程少有的靜謐片刻及山林間的自然芬芳。

薛常慧發現,愛竹人多半耿直謙和,不擅言辭表達,但靜靜旁觀他們各種與竹對話的創作方式,孤獨專注的神韻令人肅然起敬,更驚艷於他們竹編、竹雕或竹管傢俱、各類竹設計產品的巧思,也因此台灣竹領域的成績能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

耐用的環保素材

歷經3年的籌劃與攝製,薛常慧與工作夥伴已成為竹子的忠誠擁戴者。她發現,竹子3、4年即可砍伐應用,越砍生長狀況越佳,比起得生長超過數十年方可利用的木頭,實在是值得推廣的環保素材。不過近來採集到竹林面積因轉移開發用途逐漸減少,辛苦的竹農工作乏人問津,影響產業發展。

曾有外國廠商看上台灣竹產品的優良品質,拿著樣本到竹山遍尋工廠,卻因為量太大而沒人敢接單,只好將大好機會拱手讓給對岸。

薛常慧希望透過記錄片,呼籲各界有志之士與政府機構共同使力,振興這個台灣傳統的環保產業,讓國際觀眾都能更深入瞭解台灣竹多元面向的美,珍惜台灣的竹產業與美麗的竹林。

這篇新聞讓你覺得?

0
推薦此新聞
  • 若您願意推薦這則新聞,請點選左側的「推薦」按鈕,但推薦新聞需要收集更多網友意見,目前系統尚無法提供相關新聞。

Yahoo!奇摩民調中心

股災來襲,你的錢變少了嗎?

(投票期間:2011/08/24~2011/08/31)

上半年哪一項生活所需的價格漲最兇?

(投票期間:2011/08/23~2011/08/24)
食(如外出用餐或自己煮買材料) 51%

新聞測驗

台灣立報 版權所有 © 2011 lihpao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